许多人在贷款或信用卡逾期后,可能会遭遇频繁的短信提醒和电话催收,甚至一天内收到几十条短信或数十通电话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短信轰炸”或“电话轰炸”,是催收机构常用的施压手段。其目的是通过高频联系迫使借款人尽快还款,但过度骚扰可能涉嫌违法。根据相关规定,催收方在非借款人允许的情况下,每日联系次数不得超过3次,且不得在非合理时间(如夜间)拨打电话。
若遭遇过度催收,借款人可保留短信记录、通话录音等证据,并向监管部门投诉。同时,建议主动与债权方协商还款计划,避免矛盾升级。根据《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》,借款人有权要求催收方停止不当行为。此外,设置手机拦截功能或向运营商申请“防骚扰服务”也能有效减少干扰。
预防胜于补救。逾期初期应及时与贷款机构沟通,说明困难并申请展期或分期。许多平台提供官方协商渠道,达成协议后催收频率会显著降低。此外,合理规划财务、控制负债比例是关键。若已陷入多笔债务逾期,可寻求专业法律援助或债务重组服务,避免因催收影响正常生活。
部分不法分子会冒充催收人员,通过伪造律师函、法院通知等手段实施诈骗。需注意:正规机构不会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,也不会以“销案”为由索要手续费。遇到可疑情况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。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样重要,避免将身份证、银行卡等资料随意提供给不明身份的联系人。
逾期虽会带来压力,但消极逃避可能让问题恶化。建议正视债务,优先偿还利率高或影响征信的款项。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利率有明确上限(通常为LPR的4倍),超出部分可拒绝支付。若因特殊原因(如失业、疾病)导致还款困难,可向社区或公益组织寻求帮扶资源。
上一篇:轰炸电话:技术滥用与法律风险解析
下一篇:防范骚扰必知:轰炸报警电话全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