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:手机频繁收到"低息贷款""秒批30万"的短信,或是接到陌生号码推销贷款的来电。这些贷款营销信息如同轰炸一般,严重干扰日常生活。究其原因,是部分金融机构或中介为抢占市场,通过非法购买用户数据、利用网络爬虫等手段获取联系方式,再通过群发平台进行地毯式推广。尽管监管部门多次整治,但高利润驱动下,黑色产业链仍屡禁不止。
我们的联系方式是如何落入贷款推销方手中的?主要存在三种泄露途径:一是网络注册时填写的手机号被不良平台倒卖;二是线下办理业务时留存的信息遭内部人员泄露;三是手机APP过度获取通讯录权限后违规共享数据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信息往往在暗网被多次转卖,最终形成庞大的"骚扰数据库",使得用户即便更换号码也难以彻底摆脱骚扰。
面对贷款骚扰,可以采取"技术+法律"双重防护。技术上,建议开启手机自带骚扰拦截功能,或安装专业防骚扰APP;对于短信轰炸,可将特定关键词(如"贷款""额度")设为过滤词。法律层面,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未经同意的商业营销已属违法,遇到持续骚扰时可保留证据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,情节严重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这些轰炸式推广的贷款产品往往暗藏风险:所谓"低息"可能通过服务费变相抬高利率,"快速放款"背后可能是砍头息或套路贷。近期多地曝出诈骗案例,不法分子伪造银行名义发送含钓鱼链接的短信。提醒大家务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,切勿轻信陌生号码发来的贷款信息,更不要随意点击链接填写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。
要彻底整治贷款骚扰,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,对违规机构实施"一案双罚"(既罚企业也罚责任人);电信运营商应升级拦截系统,建立营销号码黑名单;公众也需提高信息保护意识,谨慎授权APP权限。只有形成社会共治,才能让我们的通讯录重归清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