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在贷款或信用卡逾期后,会遭遇催收机构频繁拨打亲友电话的情况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爆通讯录”,是催收方施压的一种手段。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未经本人同意,催收机构无权向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。但实际操作中,部分机构会通过联系借款人的社交圈,试图制造心理压力促使其还款。
我国对催收行为有明确限制: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,且不得在晚22点至早8点骚扰。若催收方虚构事实、恐吓威胁,或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细节,均属违法行为。借款人可保留通话录音、短信截图等证据,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,甚至报警处理。
首先,主动与债权方协商还款方案,表明还款意愿;其次,告知亲友开启来电拦截功能,并说明可能存在的骚扰情况。若遭遇暴力催收,可直接告知对方已录音,并声明将依法维权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网贷平台会将催收外包给第三方,其行为可能更激进,此时直接联系平台客服往往更有效。
借款时尽量避免授权通讯录权限,或使用备用手机号注册金融类APP。定期检查手机应用的权限设置,关闭不必要的访问权限。若已发生信息泄露,可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,要求平台删除数据。平时也要注意留存借款合同、还款记录等凭证,以备争议时使用。
逾期虽然会带来压力,但切忌以贷养贷。可寻求专业法律援助或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债务重组。我国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债务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,任何形式的软暴力催收都不被允许。保持冷静、积极沟通,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。
上一篇:轰炸电话:技术风险与法律警示
下一篇:逾期电话轰炸:催收乱象与应对之道